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向行业投下一枚重磅警示弹。当聚光灯聚焦于大模型落地应用的光明前景时,这位网络安全老兵却犀利地指出:人工智能浪潮正裹挟着前所未有的新型安全风险汹涌而来,传统防护体系面临崩塌危机。
风险一:当大模型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周鸿祎直指大模型的“幻觉”痼疾是其核心软肋。与人类遇到未知事物时的诚实反应不同,大模型往往选择“编造答案”来应对知识盲区。这在娱乐场景或许无伤大雅,但当智能体深度嵌入工业生产、政府决策等关键领域时,一次看似合理的错误输出,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想象一下,当拥有工具操作权限的智能体做出误判,破坏力将呈几何级放大。”周鸿祎的比喻让全场陷入深思。
风险二:黑客攻击进入“平民化时代”
更令人警醒的是技术门槛的坍塌。大模型赋予普通人用自然语言编写程序的能力,却也同步降低了攻击成本。“注入攻击”正成为新威胁——攻击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指令,就能诱使大模型吐露企业核心机密。“未来,一个不懂编程的前台员工,或许只需输入几句话,就能对公司智能系统发动精准打击。”周鸿祎描绘的场景,揭开了网络攻防不对称性的残酷现实。
风险三:国家级黑客获得“智能倍增器”
站在战略高度审视,大模型正在重塑国家间网络对抗的格局。传统网络战中受限于人力规模的黑客组织,如今可将作战经验封装进模型,催生出不知疲倦的“数字军团”。“一个黑客指挥数百个智能体协同作战的时代正在逼近。”周鸿祎强调,这标志着网络安全主战场已从“人对人”转向“人对算法+机器+算力”的立体战争。
算法盾牌迎战算法利刃
面对三重围剿,360祭出组合防御方案。其研发的“智能体安全专家”如同全天候哨兵,通过实时监测与动态防御实现“以算法对抗算法”。而专为模型设计的“大模型卫士”则聚焦内容安全,在用户指令抵达前进行风险过滤,同时结合企业知识库与实时搜索能力,最大限度抑制“幻觉”发生。
当黑客开始用算法武装自己,传统安全防线正在失效。周鸿祎的预警如同刺破幻象的利刃——大模型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一场波及全球的攻防能力重构。在这场智能时代的“军备竞赛”中,安全防御体系的进化速度,或将决定未来数字世界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