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最新警告:当前AI产业估值风险已超越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尔斯滕・斯洛克指出,标普500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的市盈率已突破历史峰值,而企业盈利增速却未能同步跟进——这种估值与基本面的背离,正在市场埋下隐患。
当市场热情脱离现实轨道
标普500指数前十强企业的市盈率持续攀升,创下近三十年新高。市盈率作为衡量股价合理性的关键指标,其异常飙升意味着投资者为每单位盈利支付了更高溢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技巨头的盈利增速并未跟上估值扩张步伐。以AI芯片龙头英伟达为例,其股价在三年内暴涨600%,而同期营收增幅仅为200%,估值泡沫初现端倪。
千亿投入与微薄回报的失衡
微软、谷歌、Meta等企业正以每年数百亿美元规模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生成式AI年收入尚不足200亿美元,与科技巨头累计超千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形成巨大反差。这种投入产出比失衡令人联想到2007年次贷危机前夕——当时金融衍生品的表面繁荣,同样建立在脱离实体价值的估值体系上。
中国市场波动敲响警钟
今年初,中国AI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技术突破引发连锁反应。其研发的轻量化大模型证明:达到同等智能水平所需的算力投入,可能仅为行业预期的三分之一。这项突破瞬间引发全球科技股抛售潮,单日市值蒸发超万亿美元。该事件清晰揭示:当技术演进路径存在变数时,市场估值体系将变得异常脆弱。
850亿预期背后的资本困局
标普全球预测报告显示,生成式AI市场规模有望在2029年达到850亿美元。但对比当下现实:仅Meta公司2023年的AI基础设施预算就高达600亿美元。这意味着整个行业五年后的预期总收入,甚至不及某家巨头当前单年投入。科技企业亟需向投资者证明:天量资本开支终将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非重蹈互联网泡沫破灭的覆辙。
当下AI热潮与历史泡沫的相似性正在增强。当资本狂欢的潮水退去,市场终将检验这些技术神话的含金量。对投资者而言,在追逐创新红利的同时保持风险意识,或许才是穿越技术变革周期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