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关联机构的一项人工智能实验项目正引发讨论。联合国大学政策研究中心团队近期开发出两名AI虚拟难民角色——苏丹女性阿米娜与武装组织成员阿卜杜拉,试图通过人机对话提升公众对难民危机的认知。但项目测试网站目前已无法访问,其核心设计理念更遭到受试者的强烈质疑。
该项目由学术团队主导,明确标注为实验性质,并非联合国官方行动。研究人员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出两个典型角色:阿米娜被设定为逃离苏丹战乱、栖身乍得难民营的妇女;阿卜杜拉则代表苏丹准军事组织快速支援部队的士兵。用户原计划可与两者在线对话,亲身体验冲突双方视角。然而当媒体尝试访问时,系统仅返回错误提示,项目实际运行状态成谜。
主导该实验的学者爱德华多·阿尔布雷希特坦言,这更多是"概念性探索"。但团队在论文中透露,此类虚拟人物未来可能用于"快速向捐赠者陈述案例"。正是这一设想引发关键争议——参与测试的研讨者普遍给出负面反馈,他们尖锐指出:现实中的难民本就具备为自己发声的能力。
该项目折射出技术伦理的深水区。当AI被用于模拟人道主义危机中的个体时,其真实性与必要性面临双重拷问。测试者的批评直指核心:技术工具不应覆盖真实群体的表达权,尤其在涉及战争创伤等敏感议题时。
趋势洞察:
这场实验虽已暂停,但预示着AI在公益传播领域的探索将持续深化。技术团队需警醒:虚拟叙事必须与真实群体的主体性保持界限。未来成功的公益科技项目,或将更聚焦于搭建真实声音的传播桥梁,而非创造替代性代言人。技术赋能的关键,始终在于"谁在讲述"与"为谁而讲"的精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