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传来突破性消息:我国首个面向海洋领域的开源大模型"沧渊"(OceanGPT)正式亮相。这个由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领衔打造的AI工具,正在改变人类与海洋的对话方式——现在,对着电脑说句话,就能指挥水下机器人执行勘探任务。
海洋数据有了"翻译官"
沧渊的核心突破在于打通了海洋专业语言与机器指令的壁垒。面对声呐扫描图、海水温度场模型等复杂数据,它能像专业研究员般解读图像特征;当用户输入"探测前方礁石"的语音指令,模型瞬间生成可执行的机器人控制代码。测试证实,过去需要数小时编写的作业程序,如今缩短至秒级响应。
拒绝AI"幻觉"的慢思考模式
与通用大模型不同,沧渊内置了独特的双重校验机制。研发团队负责人陈华钧教授解释:"它像人类专家那样反复推演结论,尤其在处理潮汐推算、洋流预测等关键任务时,主动规避了虚构数据的风险。"这种"慢思考"特性,让海洋装备在高压、低可见度的水下环境中仍能保持决策可靠性。
多机器人协同作战成现实
通过集成创新的MCP大模型协议,沧渊首次实现海洋机器人的群体智能协作。现场演示显示:当主机器人遭遇机械臂故障时,系统自动调度备用机器人接替作业,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意味着未来海底管线巡检、生态监测等任务,可由多台设备自主编队完成。
目前该模型已在浙大"海鹰"水下机器人平台验证成功。随着沧渊以开源形式向行业开放,我国海洋科考、资源勘探等领域将迎来智能化跃迁——当操控深海装备变得像手机语音助手般简单,或许用不了太久,科考队员戴着智能眼镜指挥机器人舰队的日子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