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全球,市场关于“泡沫论”的担忧甚嚣尘上之际,英伟达(NVIDIA)CEO黄仁勋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他不仅坚决驳斥了AI市场可能存在的泡沫,更用一个惊人的数字——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其新一代Blackwell和Rubin芯片将带来高达5000亿美元的营收——来证明AI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增长“良性循环”。这是英伟达首次选择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其重要的GTC大会,选择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黄仁勋的言论无疑给整个AI产业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黄仁勋在GTC大会上强调,当前的AI模型已经强大到足以让客户心甘情愿地为之付费。这意味着,对算力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商业逻辑支撑。当AI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时,对高性能计算芯片的需求自然会水涨船高。这种“需求驱动供给”的模式,正是他所说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这种自信的表态,也迅速体现在了资本市场上,英伟达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应声上涨。
更令人瞩目的是,黄仁勋透露了对新一代Blackwell和Rubin芯片的产量预期。他预计这两款芯片的出货量将达到惊人的2000万颗。作为对比,上一代Hopper芯片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出货量也不过400万颗。这意味着,英伟达对新一代产品的产能规划和市场需求预测,比前代产品高出整整五倍。这样的预期,预示着英伟达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销售增长周期。
此次华盛顿GTC大会的另一大看点,是英伟达正积极拓展其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过去,英伟达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如微软、亚马逊、谷歌)。但现在,英伟达正在努力将AI技术的影响力渗透到更广泛的行业。他们宣布与优步(Uber)、Palantir Technologies Inc.、CrowdStrike Holdings Inc.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展开合作,旨在将AI能力融入到更多实际产品和服务中。此外,英伟达还展示了连接量子计算机与AI芯片的新系统,这预示着未来计算能力的融合与升级。
当然,AI芯片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尽管英伟达在AI加速器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来自AMD、博通等传统竞争对手的压力不减,同时,像OpenAI这样的AI研究巨头也在积极探索自研芯片的可能性。就连智能手机芯片制造商高通(Qualcomm)也宣布进军AI加速器市场,直接向英伟达的腹地发起挑战。然而,面对这些挑战,英伟达似乎并未放慢脚步,而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巩固其在AI浪潮中的核心地位。
总而言之,黄仁勋对AI市场“泡沫论”的驳斥,并非空穴来风。他用5000亿美元的营收预期和颠覆性的芯片出货量预测,描绘了一个由强大AI模型驱动、市场需求旺盛、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的“良性循环”。尽管竞争加剧,但英伟达正通过拓展合作、融合新兴技术等方式,积极应对挑战,引领着AI计算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