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从“万能模型”的喧嚣逐渐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一场关于产业智能化的真正竞赛才拉开帷幕。10月28日,360集团在北京发布了一款重磅新品——企业级智能体平台,并宣布其拥有全球首个覆盖L2至L4全阶段能力的智能体操作系统。与此同时,其核心的SEAF智能体工厂也迎来了升级。这款平台的目标非常明确: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的AI落地解决方案,帮助产业智能化真正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
从“单点突破”到“规模化复制”,360描绘智能体进化蓝图
回顾360在智能体技术上的探索,今年8月,他们在ISC.AI2025大会上首次推出了L4级企业智能体工厂SEAF,实现了智能体在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方面的突破。而此次发布的完整平台,则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端到端的开发、管理和运营体系。这意味着,智能体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点,而是能够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实现从“0到1”的技术验证,再到“1到10”的规模化复制和产业落地,真正将AI能力“装进”企业的业务流程。
直面政企AI落地的三大“拦路虎”
在360看来,当前政企在引入AI智能体时,普遍面临着三个核心痛点:“不能用”、“不好用”和“不放心”。“不能用”源于智能体本身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复杂的业务需求;“不好用”则体现在交互方式生硬,难以融入现有工作流程;而“不放心”则是因为数据安全、合规性等问题悬而未决。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SEAF智能体工厂的设计就围绕“能力、易用、安全”展开。该平台支持私有化部署,能够适配信创环境,确保敏感数据不离开企业内部,模型运行可追溯、可审计。同时,它还提供了可视化的编排工具,支持多个智能体协同工作,并具备持续学习和优化的能力,让不具备深厚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也能快速上手,构建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智能体。在城市治理的应急调度、航空领域的设备巡检、医疗场景的辅助诊断,乃至教育行业的个性化教学等多个领域,SEAF都已展现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成熟应用能力。
打造企业AI的“操作系统”,覆盖智能体全生命周期
此次发布的智能体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覆盖智能体从开发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在开发阶段,平台提供了低代码的工具链和丰富的行业知识库,帮助用户快速构建不同级别的智能体,包括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L2级智能体、具备规划能力的L3级智能体,以及能够自主进化的L4级智能体。
在管理阶段,平台支持版本控制、权限精细化分配、性能实时监控以及严格的安全审计,确保智能体在企业内部有序、安全地运行。
而在运营阶段,平台则支持A/B测试、用户反馈的闭环收集以及智能体的自动迭代优化,确保智能体能够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持续进化,保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
“千行”生态计划启动,加速AI落地“最后一公里”
为了进一步推动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360还同步启动了“千行行业生态合作计划”。该计划旨在联合软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商以及行业内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共同开发面向政务、金融、制造、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标准化智能体解决方案。
正如360数智化集团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李方翔所言:“我们不做通用的‘大模型’,只专注于打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业智能体’。”在AI技术正从“炫技”转向“实干”的当下,360选择以智能体为切入点,将大模型的能力封装成可嵌入到具体业务流程中的“数字员工”。这场由一家安全厂商发起的智能化探索,或许正是当前中国产业AI落地最需要的务实路径——不追求虚高的参数,只关注实实在在的业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