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之际,科技巨头们在伦理边界上的博弈愈发引人关注。近日,微软 AI 业务的掌舵人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公开表态,明确指出微软不会涉足情色类 AI 服务,这不仅是对公司价值观的重申,更是对当前 AI 行业发展方向的一次审慎回应。他的这番话,恰巧发生在微软长期合作伙伴 OpenAI 宣布允许其用户生成成人内容一周后,无疑为这场关于 AI 伦理的讨论增添了新的维度。
苏莱曼在加州的一次行业峰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绝不会开发这类服务,这根本不是我们设想的方向。” 他的语气坚定,传递出微软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有着清晰的道德底线。这一表态,可以看作是微软在生成式 AI 领域,主动划定的一个重要“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在不久前放宽了对其 AI 模型的内容限制,允许经过身份验证的成年用户在 ChatGPT 上创作情色内容。OpenAI 的 CEO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当时的回应是,“我们不是世界的道德裁判”,这一立场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也让一些人开始担忧 AI 技术是否会因此滑向不受控的境地。
苏莱曼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观察到,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一些“看似具备意识”的 AI 正在涌现,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应用方向,竟然集中在了情色服务领域。他警告说,这种趋势可能将 AI 推向“性机器人情色化”的危险境地,认为这是人工智能产业中一个“非常危险的方向”,并呼吁整个行业应保持高度的伦理警惕和自律。他甚至提到了埃隆·马斯克旗下 xAI 公司推出的 Grok AI 虚拟伴侣功能,其中包含的女性动漫角色,认为这类现象已经反映出一些公司在追求商业化过程中,正在逐渐触碰风险的边缘。
尽管如此,微软自身也在积极探索 AI 伴侣的潜力。就在同一天,微软为其 Copilot 聊天机器人推出了一系列新功能,其中包括一个名为 Mico 的 AI 伴侣。Mico 可以与用户进行语音交流,并通过色彩变化来表达“情绪”。然而,微软方面强调,Mico 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供情感上的陪伴和提升生产力,而非任何形式的娱乐化或情色化应用。这显示了微软在尝试 AI 伴侣功能时,仍然坚守着其伦理原则,力求将技术引导向积极、有益的方向。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微软此举有多重意义。一方面,这是对公众日益增长的伦理关切的回应,展现了科技巨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全球生成式 AI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微软通过明确划定情色内容的界限,也为主导这场技术革命的企业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标杆,试图在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引导整个行业走向更健康、更负责任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