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otify 最受欢迎的个性化推荐功能“发现周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近期,大量用户涌向社交媒体和技术论坛,表达对该功能被大量人工智能生成音乐“占领”的强烈不满。这些被用户称为“AI 垃圾”的歌曲,不仅拉低了推荐列表的整体质量,更让原本充满惊喜的音乐探索之旅,变成了令人沮丧的“排雷”过程。
“发现周刊”作为 Spotify 每周一更新的核心功能,其价值在于根据用户的听歌偏好,精准推送可能喜欢的新鲜曲目。然而,不少用户发现,这个曾经的“音乐宝藏”,如今充斥着大量缺乏灵魂的 AI 音乐。从推特到 Hacker News,再到 Spotify 自己的社区论坛,抱怨声此起彼伏。有用户直言不讳地在推特上喊话 Spotify:“请停止在我的‘发现周刊’里推荐 AI 音乐,我们根本不想要!” 另一位用户则是在朋友的提醒下才惊觉,自己精心构建的音乐口味,如今竟被一堆 AI 生成的内容所淹没,这种失望感不言而喻。
用户们普遍反映,AI 音乐的泛滥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发现真正喜爱音乐的体验。在 Bluesky 上,一位用户无奈地表示:“这周的‘发现周刊’里竟然有六首 AI 歌曲,这简直太荒唐了!” 这种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让用户感到被忽视,甚至有声音开始威胁要取消 Spotify 的订阅服务。更令人费解的是,即使 Spotify 近期发布了新的政策,承诺打击“垃圾信息、冒充和欺骗”内容,但并未明确禁止 AI 音乐的上传。Spotify 的回应似乎更倾向于将 AI 视为一种“新的可能性”,认为技术历来都在影响音乐创作。然而,用户看到的却是大量没有艺术家简介、以全大写字母命名的怪异艺人,甚至还有模仿已故艺术家的 AI 歌曲,这些都与 Spotify 曾承诺的“高质量音乐体验”渐行渐远。
更糟糕的是,用户还发现,一些 AI 生成的歌曲甚至被推荐到了“新发布音乐”的列表里,这无疑进一步稀释了真正原创音乐的曝光机会。许多人猜测,Spotify 之所以对 AI 音乐采取相对宽松的态度,并非完全出于技术进步的考量,而是因为这些“量大管饱”的 AI 曲目,能够轻易地为平台贡献可观的播放量和流量,从而间接提升平台的数据表现。
尽管 Spotify 表示已在过去一年移除了超过 7500 万首垃圾曲目,并致力于改善用户体验,但用户们对于“发现周刊”中 AI 音乐的普遍存在,以及平台似乎并未将其视为“垃圾”的态度,依然感到深深的担忧。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在拥抱创新的同时,守护好用户对平台内容质量的信任,将是 Spotify 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果无法有效平衡流量与内容质量,用户流失或许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