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被誉为互联网信息净土的维基百科,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维基媒体基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其人工页面浏览量同比下滑了8%,这一数字并非偶然,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和社交媒体两大趋势合力作用下的真实写照,为这家以开放、免费为宗旨的知识宝库敲响了警钟。
基金会官员马歇尔·米勒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坦承,此前一度出现的流量异常增长,实则源于部分机器人为逃避检测而进行的“技术性”活动,这反而更加凸显了真实用户流量下滑的严峻性。他将矛头直指当前信息获取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一方面,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正越来越多地将生成式AI集成其中,直接在搜索结果页提供答案摘要,而非引导用户跳转至维基百科等原始信息源。这意味着,用户在提问的瞬间就能获得解答,大大缩短了信息触达路径,也顺带“截胡”了维基百科本该获得的流量。尽管谷歌方面对AI摘要影响搜索流量的说法有所保留,但维基百科的实际流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群体中,信息获取的“主战场”正在悄然转移。传统的开放式网络搜索,正面临着以TikTok、YouTube Shorts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强力挑战。这些平台以其直观、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形式,迅速成为新一代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首选渠道。当知识以更易于消费的形式呈现时,用户自然会选择更便捷的路径,这无疑分流了维基百科的潜在读者。
尽管维基媒体基金会表示欢迎“人们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并相信即使知识不经由维基百科的网站触达,其价值依然存在,但这种流量的“隐形迁移”却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最直接的担忧在于知识来源的模糊化。当用户习惯于从AI摘要或短视频中获取信息时,对原始信息源的追溯和辨别能力可能会下降。更深层次的冲击,则体现在维基百科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上。米勒坦言,访问量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内容贡献者的积极性,进而可能导致个人捐赠者数量的下降。毕竟,一个活跃的社区和稳定的资金支持,是维基百科持续运营和更新的关键。
面对这场由技术进步和用户习惯改变带来的双重冲击,维基百科正积极寻求应对之道。米勒呼吁,那些利用维基百科内容进行AI训练、搜索优化或内容分发的公司,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主动引导用户访问维基百科的原始页面,尊重知识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同时,维基百科自身也在探索新路径,例如开发一个全新的框架来标注百科全书内容的来源,并成立专门团队以吸引新一代读者。
这场流量下滑的警钟,不仅仅是对维基百科的提醒,更是对整个互联网信息生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在AI和短视频重塑信息格局的当下,如何平衡便捷性与严谨性,如何在流量洪流中守护知识的深度与原创性,以及如何确保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公共知识平台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将是所有互联网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或许,我们每个人在网上搜索时,多一份主动“查找引用并点击查看原始资料”的习惯,就能为维基百科这样的内容创作基石,贡献一份微薄但至关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