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Meta 旗下即时通讯巨头 WhatsApp 正在为其商业 API 政策注入新的“AI 规则”。从 2026 年 1 月起,通用型 AI 聊天机器人将被禁止在 WhatsApp 平台上运行。这意味着像 OpenAI 的 ChatGPT 这样的第三方 AI 助手将无法再通过这一拥有超过 30 亿用户的平台触达用户。此举不仅意味着 Meta AI 将成为 WhatsApp 上唯一的官方 AI 助手,更深层次的考量则指向了平台控制权、商业化战略以及对新兴 AI 生态的布局。
正文:
WhatsApp 近期悄然更新了其商业 API 政策,其中一项新增条款如同一道无形的界碑,为第三方通用 AI 聊天机器人的“入场券”画上了句号。这项政策将于 2026 年 1 月 15 日正式生效,明确禁止 AI 模型提供商通过 WhatsApp 分发其 AI 助手。这一调整将直接影响到包括 OpenAI、Perplexity,以及 Khosla Ventures 和 General Catalyst 等知名风投支持的 Luzia、Poke 等在内的多家 AI 服务商。
在更新的商业 API 条款中,WhatsApp 特别增设了一个针对“AI 提供商”的章节。该章节对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技术的提供商和开发者,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生成式 AI 平台及通用 AI 助手等,设定了严格的限制。条款明确指出,“AI 提供商”不得直接或间接访问或使用 WhatsApp 商业解决方案,来提供、交付或销售其 AI 技术,尤其是当这些技术是主要功能而非辅助功能时。
Meta 向媒体 TechCrunch 确认了这一政策调整,并强调这并非一刀切的禁令。企业利用 AI 为其客户提供服务的场景,例如旅游公司运营的客户服务机器人,将不受影响。Meta 的解释是,WhatsApp 商业 API 的初衷在于赋能企业更好地服务客户,而非充当通用聊天机器人的分发平台。公司发言人表示,尽管 API 最初为企业间(B2B)用例而设计,但近期出现了提供通用聊天机器人的“未预见的使用场景”,这给平台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支持。因此,Meta 正在阻止那些“超出 API 预期设计和战略重点”的使用方式。
这意味着,WhatsApp 将不再是分发 AI 解决方案(如助手或代理)的理想平台。相反,Meta 将自家开发的 Meta AI 定位为该聊天应用上唯一的官方 AI 助手。此前,OpenAI 和 Perplexity 等公司都曾尝试利用 WhatsApp 庞大的用户基础,在平台上推出了各自的 AI 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处理信息查询、理解媒体文件、回答相关问题,甚至生成图像,其活跃表现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消息量,也给 WhatsApp 的后台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消息量激增只是一个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商业利益的考量。WhatsApp 的商业 API 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通过不同的消息模板(如营销、实用工具、身份验证和支持)向企业收费。但现有的 API 设计并未包含针对通用聊天机器人的收费条款,这意味着 WhatsApp 无法从中获利。Meta CEO Mark Zuckerberg 在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曾多次强调,商业消息传递将成为公司未来业务的“下一个支柱”。WhatsApp 超过 30 亿的月活跃用户,以及 Messenger 和 Instagram 上庞大的消息发送量,都为商业消息传递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从商业策略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变化折射出 Meta 在平台控制权和商业化之间的精妙平衡。第三方 AI 聊天机器人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平台的技术负担,另一方面则与 WhatsApp 的商业化目标产生了冲突。更重要的是,允许竞争对手的 AI 助手在 WhatsApp 上运行,无异于为竞争对手输送用户流量。通过禁止第三方通用 AI 助手,Meta 巧妙地巩固了 Meta AI 在 WhatsApp 生态中的独占地位,这与将商业消息作为新增长引擎的战略高度契合。
对于那些此前依赖 WhatsApp 作为用户触达渠道的 AI 公司而言,这一政策调整无疑增加了它们拓展市场的难度。失去 WhatsApp 这个拥有海量用户的入口,将迫使它们积极探索新的分发策略。从更宏观的行业视角来看,这又是大型科技平台利用政策手段来巩固自身生态系统控制权的一个典型案例。尽管 Meta 将此举包装为维护 API 的“预期用途”,但其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和商业规则,为自家 AI 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这种做法在科技行业屡见不鲜,却也可能引发关于平台开放性与公平竞争的进一步讨论。
总结与趋势预测:
WhatsApp 此次对通用 AI 聊天机器人的限制,标志着大型平台在 AI 时代的“地盘之争”已然拉开序幕。随着 AI 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平台方正从单纯的技术提供者,转变为 AI 生态的规则制定者和掌控者。未来,我们可以预见,类似 Meta 这样的科技巨头,将更加倾向于构建封闭但可控的 AI 生态系统,优先扶持自家 AI 产品,同时通过精细化的政策和商业设计,确保自身在 AI 浪潮中的核心竞争力与商业利益。对于第三方 AI 服务商而言,如何突破平台壁垒,找到更具韧性和多元化的用户触达渠道,将是其能否在未来 AI 市场中立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