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区块链的繁荣吸引了全球目光,一个不容忽视的阴影也在悄然滋长。近日,在Token2049展会上,通付盾创始人汪德嘉博士以其深厚的安全领域背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数字资产安全领域的新图景。他指出,随着“国家级黑客”的介入,数字资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上升至国家对抗层面的严峻挑战。而应对这场挑战的关键,在于以人工智能(AI)和智能体技术为核心,构建一套全新的、能够主动预测和协同防御的安全体系。
“国家级黑客”的幽灵:数字资产安全不再是“小打小闹”
过去几年,加密货币领域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损失金额屡创新高。根据区块链取证公司Elliptic的数据,自2017年以来,以朝鲜Lazarus集团为代表的黑客组织已累计窃取了超过6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其中仅2025年就盗取了超过20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非法所得已被联合国及多家情报机构证实,成为支撑朝鲜核武器与弹道导弹研发计划的重要资金来源。
这标志着数字资产安全领域的威胁主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们不再面对的是零散的犯罪团伙,而是由国家力量支持、拥有明确战略目标的专业黑客组织。他们的攻击手法高度系统化,从精心策划的社会工程学渗透(如伪造高薪IT职位诱骗),到利用硬件钱包漏洞直接窃取私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极具破坏力的攻击链条。这种趋势催生了数字资产领域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APT)概念,其严峻性体现在:
- 更直接的利害关系: 攻击目标直指可即时转移的巨额金融资产,攻击的“投产比”极高。
 
- 更短平的攻击链条: 一旦私钥失守或智能合约被攻破,资产瞬间蒸发,留给防御方的时间窗口短得惊人。
 
- 更高度的定制化: 攻击者针对高净值个人和企业高管进行长期、精准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深度融合人性弱点与技术漏洞。
面对如此进化后的APT,传统的基于特征码和规则库的静态防御体系已显得力不从心。
AI与智能体:重塑安全防御的“作战体系”
人工智能与智能体技术之所以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在于其底层逻辑与数字资产世界的特性高度契合。
首先,数字资产世界是AI的最佳“战场”。区块链的本质是全球性、数据透明的。所有的链上交易、地址关联、行为序列都是可追溯、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这为AI,特别是机器学习和图神经网络,提供了绝佳的训练场。AI能够在这海量数据中,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模式和关联,识别异常行为。
其次,AI驱动的防御正从“规则驱动”转向“行为驱动”。传统防火墙依赖于已知漏洞特征,是一种静态的防御方式。而AI模型通过学习正常与恶意行为的模式,能够发现从未见过、高度伪装的攻击手法,实现动态、智能的防御。这使得AI能够有效应对社会工程学攻击和零日漏洞利用等,这些都是传统规则库难以覆盖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AI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能力跨越。APT攻击的“短平快”特性要求防御体系必须具备事前干预能力。AI能够通过分析海量链上数据,为每个地址建立“行为基线”。一旦黑客发起异常转账,AI就能在瞬间识别并告警,实现从“事后追溯”到“事中阻断”,乃至“事前预测”的跨越。这种主动预测能力,是应对国家级APT的关键。
“智能体军团”:构建多维度、协同的数字资产“防火墙”
在实践层面,AI与智能体技术正构筑起一个从个人到企业、从技术到运营的立体化防护体系,形成数字资产领域的“智能体军团”。
在个人层面,AI智能体扮演着“数字保镖”的角色。它能7×24小时监控钱包活动,当用户误点钓鱼链接并尝试授权时,AI能实时分析合约风险并强制中断操作;当发现异常登录时,能自动触发延迟交易或多因子认证,为个人数字资产保驾护航。
在企业层面,AI系统化身为“风控官”。对于交易所而言,AI能实时分析充提款模式,自动识别并关联已知黑客地址的可疑账户,在洗钱行为完成前进行冻结。同时,AI驱动的漏洞扫描工具能够持续对平台智能合约进行自动化审计,其速度和广度远超人工。
在更高层面,智能体技术正在构建一张无形的“AI追踪网”。利用AI的图计算能力,能够自动绘制黑客组织的资金流向图,穿透混币器和跨链桥的层层伪装,将数以亿计的被盗资金与最终的出金地址关联起来,为全球协同打击提供精准情报。
更进一步,基于AI构建的“智能体军团”还能实现情报融合与协同防御。当某个节点发现新型攻击手法时,其威胁情报可瞬间同步至全网,实现“一处发现,全网免疫”。
趋势展望:安全生态的未来
未来的数字资产安全防线,将不再依赖于单一的技术或产品,而是基于多智能体协同的生态系统。通过InterAgent等框架,不同智能体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强大而灵活的安全网络。这场由AI驱动的安全革命,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应对全球性数字资产安全挑战的必然选择,预示着数字资产安全将进入一个更加智能、主动、协同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