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疗影像领域,尤其是超声诊断,长期面临着医生资源紧缺和效率瓶颈的挑战。如今,来自香港的一项突破性技术——EchoCare 超声大模型(代号“聆音”),正试图为这一困境注入新的活力。这项由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CAIR)研发的创新模型,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超声影像训练数据集,更重要的是,它有望大幅缩短患者的检查等待时间,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香港乃至全球的超声医学带来一场“AI革命”。
超声检查在中国每年进行量高达20亿次,然而,与庞大的检查需求相比,国内超声医生的缺口却惊人地达到15万。培养一名合格的超声医生耗时数年,这使得超声检查的普及举步维艰。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黄鸿亮教授就曾指出,在香港,患者等待超声检查的时间也相当漫长,有时甚至需要一年以上。这种供需失衡不仅影响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也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聆音”EchoCare 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地复制现有技术,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理解和处理超声影像。该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训练方式——采用了“纯数据驱动的结构化对比自监督学习”方法。这意味着,与以往依赖大量人工标注的传统AI诊断方法不同,“聆音”能够从海量的超声影像数据中自主学习关键特征,大大降低了对高质量标注数据的依赖,有效解决了数据稀缺的瓶颈。更令人瞩目的是,它还具备出色的“跨中心泛化能力”,这意味着即使在不同医院、不同设备采集的影像数据上,模型也能保持较高的诊断水平,这对于在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中推广应用至关重要。
此外,“聆音”的“连续学习能力”让它能够与时俱进。在实际应用中,模型可以不断接收新的数据,自我更新和优化,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这为超声AI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可能。初步的临床验证结果也令人鼓舞。在山东大学等多家医院的回溯性研究中,“聆音”展现出了令人称赞的诊断表现,灵敏度高达85.6%,特异度更是达到了88.7%,这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医生的平均水平。
“聆音”EchoCare 的出现,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未来医疗诊断模式的一次深刻探索。它预示着,AI将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能够深度参与到诊断流程中,成为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力量。未来,“聆音”计划与更多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将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临床场景。这项由香港研发的大模型,有望为全球医学影像领域注入新的动力,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及时、更精准的超声诊断服务,这无疑是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