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国首个专注于法律领域的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正式亮相,这标志着中国法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走向实际应用。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布,是在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暨“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期间进行的,为法律科技的“产学研用”融合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这款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精心打造的“小包公”,并非泛泛而谈的通用AI,而是深度锚定法律场景而生的专业选手。它采用了“先进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大模型”的双引擎架构,这意味着它既拥有强大、广泛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又经过海量法律数据的深度训练。据了解,该模型整合了超过2亿份裁判文书和420余万部法律法规,并通过结合法律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能够精准地在复杂的法律情境中提供有理有据、可追溯、可验证的答案。这意味着,它能有效规避通用模型可能出现的“外行话”,为用户提供专业、可靠的法律信息支持。
与市面上许多大模型不同,“小包公”具备一套动态学习机制。它能够根据实际应用中的反馈进行持续的迭代优化,并且以法律条文为“准绳”,动态纠正和干预回答的准确性,确保其输出始终符合法律的规范。这一设计,对于要求严谨和精确的法律领域来说至关重要。此外,该模型已经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为后续的合规应用奠定了基础。
法律AI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像“小包公”这样的垂直模型,被寄予厚望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目前,全国执业律师资源高度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一些西部县域甚至缺乏律师事务所。智能法律系统有望成为连接法律服务供需的桥梁,为更多民众提供便捷、可及的法律援助,推动法律服务的普惠化。
展望未来,法律大模型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应用,预计将在行政复议、检察监督、合同合规等关键领域率先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示范效应。这不仅是对传统法律服务模式的革新,更是运用前沿科技赋能国家法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