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平台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内容危机。 近日,天空新闻的调查揭露,人工智能(AI)技术正被滥用,大量劣质、虚假的书籍充斥着这个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其中,著名医学专家埃里克·托波尔(Eric Topol)博士成为重灾区,数十本以他名义出版的健康指南和食谱,不仅内容粗制滥造,更盗用了他的肖像和姓名,这背后是对读者信任的公然欺诈。
托波尔博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AI内容造假潮水般涌来的一个缩影。据报道,在一些热门体育赛事之后,网络上会迅速冒出大量由AI炮制的运动员传记。这些“作者”往往是网络上的匿名人士,却能批量生产书籍,以假乱真的封面和粗浅的内容,试图挤占真正创作者的市场空间。出版商协会对此深感忧虑,他们呼吁行业对AI生成内容进行清晰的标识,以帮助读者辨别真伪。协会首席执行官丹·康威直言不讳地指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几乎无法区分哪些是经过严谨研究的原创作品,哪些是AI批量制造的“快餐”内容。
那么,亚马逊的这场“AI造假书”风波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核心原因在于AI技术的易得性和自助出版流程的便捷性。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能够快速模仿特定人物的写作风格,并生成看似有模有样的文本。当这种能力与亚马逊的自助出版平台相结合,便为别有用心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他们可以轻松地利用AI“批量生产”书籍,冒充知名人士,以极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效率进行欺诈。
托波尔博士本人就曾多次向亚马逊举报这些盗版书籍,但收效甚微。他表示,亚马逊的客服回应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套话,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暴露了亚马逊在内容审核机制上的漏洞。尽管亚马逊声称已建立起自动和手动审核体系来执行内容准则,并会删除违规书籍,但现实情况似乎是,这些审核机制在AI生成内容的“速度与数量”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应对AI带来的挑战,亚马逊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限制自助出版商每天发布新书的数量,并要求作者披露是否使用了AI。然而,这些披露信息并未对消费者公开,这无疑为透明度带来了巨大的缺失。当读者无法得知一本书是否由AI代笔,也无法了解作者的真实身份和意图时,信息的辨别难度大大增加。
这场AI生成假书的泛滥,不仅是对亚马逊平台信誉的打击,更是对内容创作生态的严重侵蚀。 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AI技术在内容生产中的角色,以及平台在内容治理方面肩负的重任。在AI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滥用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平台、创作者乃至每一位信息消费者共同面临的课题。如果不对AI生成内容的边界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类似托波尔博士的遭遇,很可能成为数字时代内容造假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