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成军”,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短剧制作的生态。一部名为《九尾狐男妖爱上我》的AI短剧,在社交平台掀起巨浪,播放量已悄然突破1.8亿次。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部爆款短剧的诞生,仅需单人团队,制作周期更是从传统真人短剧的数天缩短至数小时,成本和门槛的“双重跳水”,让AI短剧迅速成为内容创作者的新宠。
这股AI短剧的浪潮,与年初以来一系列AI内容生成工具的爆发式增长密不可分。过去,一部短剧从剧本、演员、场景到后期剪辑,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制作周期长且成本高昂。而如今,借助AI技术,从角色形象的生成、场景的搭建,到剧情的撰写,都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这意味着,一个曾经需要数人协作数天的项目,现在可能由一个人在电脑前点几下鼠标,几个小时内就能完成。这种“降维打击”式的效率提升,不仅让内容生产变得前所未有的敏捷,也为那些预算有限的创作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也正因如此,AI短剧的潜力吸引了内容平台的目光,不少大型平台和公司已开始积极布局,试图在这片新兴蓝海中抢占先机。然而,当光鲜的播放数据与现实的商业变现摆在面前时,AI短剧的“造富神话”似乎需要被打上问号。
据业内人士透露,尽管AI短剧的制作成本大幅降低,但其商业化道路仍旧坎坷。目前,AI短剧的市场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其收入水平与传统真人短剧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那些关于“AI短剧团队月入50万”的传言,在许多从业者看来并不真实。一位专注于AI短剧制作的创作者“辣糖”表示,虽然部分AI工具的订阅费用不高,但整体成本并非完全由工具费用构成,还包括设备购置、算力消耗以及可能的其他人工支持等隐性开支。她提到,目前多数AI短剧创作者的月收入普遍在五位数左右,而全职从业者如“小朱”的月收入也多在2万元上下。这意味着,AI短剧虽然在生产效率上实现了飞跃,但在变现能力上,距离成熟的影视产业还有一段距离。
尽管如此,AI短剧的快速迭代和低成本制作优势,依然吸引着大批新晋创作者涌入。这股技术驱动的内容变革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短剧行业的格局。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AI短剧能否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