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2025)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当前AI助手大多还停留在“聊天”层面,距离真正能独当一面的“智能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首次提出了一套AI智能体的五级分类模型(L1-L5),并清晰勾勒出360集团的发力方向——直指L3的“推理型智能体”和L4的“多智能体蜂群”,旨在为企业和个人赋能,加速AI生产力的跃升。
周鸿祎的比喻相当形象,他将AI智能体的演进过程类比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之路。目前我们最熟悉的,例如ChatGPT这类,大概只能算L1级别的“聊天助手”,主要满足情感陪伴和基础问答的需求。再往上,L2级别则是一些“工作流智能体”,能处理知识库管理、流程自动化等相对固定的任务。这些智能体的特点是,单次对话的“认知容量”(用tokens量衡量)相对较小,可以理解为只能处理眼前这件小事。
而360的目标,显然不满足于此。周鸿祎将目光聚焦在更具挑战性的L3和L4级别。L3级别的“推理型智能体”,以360内部的Manus模型为例,已经具备了深度研究和分析的能力,能够胜任制作专业海报、网页开发这类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逻辑推理的复杂工作。它们的“认知容量”大幅提升,单次对话就能处理约100万tokens。
更令人期待的是L4级别的“多智能体蜂群”。想象一下,一群智能体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能够像一个高效团队一样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像生成一部长视频、或者独立完成一个网站开发这样的创造性任务。这需要智能体之间具备高度的沟通、协作和任务分配能力,其“认知容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0万至1亿tokens。周鸿祎认为,L5级别的“创造智能体”,能够自主进行创造性思考,是AI发展的终极形态,而L4正是通往L5的关键一步。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迈入AI高阶应用的大门,360推出了“智能体工厂”这一平台。它就像一个“AI装备库”和“定制车间”,支持从L1到L4级别的各种智能体及智能体蜂群的构建。这意味着,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专属的L3推理型智能体,或是L4多智能体蜂群,从而在AI浪潮中占据先机,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周鸿祎的这番论述,不仅为AI智能体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清晰的“进化路线图”,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AI正在从一个简单的“工具”向一个能够深度参与、协同工作的“伙伴”转变。360此举,预示着AI应用正从浅层交互迈向深度赋能,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由AI驱动的复杂创造和协作场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