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落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网易灵动发布了一项可能彻底改变露天矿山作业方式的技术——“灵掘”。这并非简单的自动化升级,而是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为露天矿山挖掘机量身打造的具身智能模型。想象一下,过去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反复调试、针对特定场景才能实现的复杂操作,现在可能只需AI通过“点点鼠标”就能搞定。这背后,是网易灵动对传统工程机械智能化开发模式的一场颠覆。
告别“拼凑式”开发,AI模型实现“一学就会”
长期以来,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升级往往采用“模块化”开发思路:先是感知,再是决策,最后是控制,每一步都需要大量定制化开发和场景适配。这种方式不仅开发周期长,而且泛化能力差,一款针对A矿山挖掘机的智能系统,可能在B矿山就表现不佳。
“灵掘”则打破了这一藩馏。它采用了“端到端一体化设计”,这意味着AI模型能够直接从原始的多模态数据(如摄像头画面、传感器读数等)出发,一步到位地输出控制指令,如同人类学习一项新技能一样,通过大量“练习”和“实践”来掌握。这种革新性的技术路径,极大地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让AI能够更快地适应不同的矿山环境和设备型号。
真实数据喂养,AI不再“纸上谈兵”
AI的强大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但工程机械尤其是露天矿山作业场景的特殊性,使得数据获取和训练成为一大挑战。仿真数据虽然成本低,但往往难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不可预测的情况。
“灵掘”的另一项关键突破在于其“数据飞轮”式的驱动。模型训练的数据,直接来源于真实的矿山作业场景。这意味着AI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就是最真实、最贴近实战的“经验”。在内蒙古霍林河北露天煤矿的实测中,“灵掘”的表现令人瞩目:单机装车效率已逼近人工的80%,并且在近70%的作业时间内,AI能够自主完成装车任务,无需人为干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适应极寒、高粉尘等恶劣环境,并成功适配了多种型号的矿用卡车,这在传统开发模式下是难以想象的。
自主可控,为国家战略注入“中国芯”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显得尤为重要。“灵掘”的全面国产化,意味着其核心算法和硬件芯片均基于自研的国产框架打造。这不仅确保了技术的安全性和供应链的稳定性,也为中国在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响应了国家能源局关于大型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的战略目标。
生态共建,加速无人化矿山落地
为了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在露天矿山领域的应用,“灵掘”的发布伴随着两项重磅举措:网易灵动宣布开源“灵掘”数据集,并正式启动“2027产业协同计划”。该计划联合了徐工、三一、山河智能等国内知名主机厂以及多家露天煤矿企业,旨在通过技术共享平台,共同研发、创造场景、制定标准,目标是在2027年实现超过30座矿山的无人化运营。这种开放合作的模式,将极大地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普及和落地。
作为“灵掘”技术的核心驱动力,“机械智心”框架更是赋予了机器动态进化的能力。它融合了视频学习、专家示范和强化学习等多种训练范式,使得AI不仅能执行任务,更能不断学习和优化自身表现。目前,“机械智心”已在矿山场景展现出巨大潜力,并正快速向港口清舱、混凝土拌合站、地销煤等多个领域拓展,未来更有望渗透到农业、智能制造等更广阔的产业空间。
“灵掘”的出现,标志着露天矿山正迈入一个由具身智能驱动的全新时代。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深刻变革,预示着一个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矿山作业未来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