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国白宫向科技界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人工智能(AI)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涉及政治和社会议题时,必须警惕并避免“觉醒”倾向,确保内容的政治中立和客观性。这一举措由前总统特朗普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所推动,旨在重塑政府在AI采购和应用中的立场,要求未来政府采购的AI模型不得带有党派偏见,更不能将“批判种族理论”等意识形态内容植入其中。
这项新规的核心在于,政府机构在引进大型语言模型(LLM)时,必须确保其能够真实、准确地回应用户对事实信息和分析的需求。这意味着AI模型在输出内容时,应优先保证历史的准确性、科学的严谨性以及事实的客观性,而非为了迎合所谓的“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等理念而刻意扭曲或操控信息。特朗普在解释这一命令时,将DEI描述为一种可能压制或歪曲种族、性别相关事实,并操纵模型输出中代表性的做法,认为其引入了诸如“批判种族理论”之类的概念,这与他所理解的AI应有的“酷”和“不党派”属性背道而驰。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的语境中,DEI被赋予了特定的负面内涵,与他所认为的“觉醒”现象紧密关联。然而,在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下,DEI通常被理解为促进民权、社会正义以及鼓励多元化发展的积极倡议。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也预示着这项政策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解读和争议。
目前,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已被要求在接下来的120天内,制定并发布具体的实施细则。尽管这些细节尚未完全明朗,但可以预见,这项行政命令的影响将远不止于政府机构的AI采购,更有可能深刻触及整个大型语言模型领域,对AI的研发、内容生成以及伦理规范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政策的出现,无疑也反映出在科技与政治的交织日益紧密的当下,如何界定AI的“立场”和“价值观”,已成为一个愈发重要且敏感的议题。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围绕其内容审查、意识形态倾向以及政治影响力的讨论将持续升温。此次白宫的行动,无疑是在AI的“政治正确”问题上划定了一条新的红线,也为全球范围内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