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曾惊叹于AI绘画的逼真,或是Sora视频的流畅,但总觉得那些3D模型似乎少了点什么?就像精致的塑料模型,看起来很美,却缺乏生命的质感。这正是当前AI生成3D内容普遍存在的“塑料感”——它们只懂“好看”,却不懂“好用”,更不懂物理世界的运行法则。现实中的每一件物品,从一把椅子到一台笔记本,都自带一套复杂的物理属性:它有重量、有硬度、有特定的功能,甚至会随着互动而运动。然而,目前的AI模型,在创造3D世界时,往往选择性忽略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物理灵魂”。这种缺失,在需要精确物理交互的机器人抓取、自动驾驶模拟等硬核领域,立刻暴露无遗。
现在,来自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正试图打破这一局面。他们联合推出的PhysX-3D项目,目标直指3D生成的核心痛点:为AI创造的3D模型注入真正的“物理灵魂”。简单来说,就是让AI不仅能“画”得像,更能“动”得对,“用”得准。
PhysX-3D团队首先定义了构成真实3D世界骨架的五大物理维度,就像给3D模型做了一次深入的“灵魂拷问”:
- 尺寸: AI需要分辨出它是高耸入云的衣柜,还是摆放在桌上的迷你手办。
- 材质: 是冰凉的金属,温润的木头,还是柔软的织物?材质决定了密度、硬度、甚至触感。
- 功能可供性: 椅子是用来“坐”的,所以它的坐垫和靠背是关键的交互区域;门把手是用来“转”的。AI需要理解物体的核心用途和最常被接触的部分。
- 运动学: 物体能动吗?能怎么动?运动的范围有多大?哪些部件是关联的(比如车门和车窗)?这涉及到复杂的关节、轴承和层级关系。
- 功能描述: 用自然语言解释这个物体是做什么的,如何使用。
要教会AI理解这些,最关键的是要有足够丰富、足够“懂行”的学习材料。但市面上却鲜有这样的“物理教科书”。于是,PhysX-3D团队选择自己动手,创造了全球首个系统性标注了这五大物理维度的3D数据集——PhysXNet。这个数据集包含超过2.6万个精细标注的3D模型,而扩展版PhysXNet-XL更是将规模推至600万以上。
数据集的构建过程也颇为巧妙,融合了AI的效率与人类专家的严谨。首先,利用GPT-4o等先进的视觉语言模型进行初步的自动化标注,然后由人类专家进行审核和精修,特别是对于最复杂的运动学参数,他们设计了一套从接触区域计算到运动轴生成的精密流程,确保每一个标注都尽可能符合物理现实。
有了这本厚实的“教科书”,下一步就是训练AI模型。PhysXGen生成框架采用了“嫁接”与“融合”的策略,它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现有的优秀3D几何生成模型,巧妙地为其增加了一个专司物理属性的“大脑”。PhysXGen的双分支架构是其核心亮点:一个分支继承和增强了模型原有的几何生成能力,负责塑造3D模型的外观;另一个新增的物理分支,则专门学习和生成那五大物理维度。通过“潜空间对齐”技术,这两个分支得以深度融合,让AI逐渐理解形状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验结果也令人振奋。与传统的“先生成几何,再进行物理推断”的方法相比,PhysXGen在几何外观质量上不仅保持了原有优势,甚至有所提升。而在物理属性的预测准确性上,新系统在所有五个核心维度上都实现了显著超越,其中在材质和功能可供性预测上的误差分别降低了惊人的64%和72%。
更直观的是定性对比。例如,在水龙头模型生成上,传统方法可能连基本的旋转运动都搞错,而PhysXGen则能准确生成旋转关节和正确的部件层级关系。对于办公椅,PhysXGen不仅能准确预测出海绵和织物材质,还能模拟出靠背的旋转运动。
PhysX-3D项目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升了3D模型的“真实感”。它为整个3D内容生成领域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从过去只关注“皮囊”的几何建模,转向“灵魂”与“皮囊”并重的物理接地建模。这种转变,预示着未来机器人学、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巨大革新。
当然,要实现一个完全“物理化”的AI世界,挑战依然严峻:如何处理现实世界中数量极其庞大且差异巨大的物体尺寸?如何精确定义和模拟复杂的运动学关系?如何弥合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技术鸿沟?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但PhysX-3D无疑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未来的AI将不再是只会“空想”的艺术家,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并创造出遵循物理规律的、有“生命力”的3D世界,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建造师”。这场从“塑料小人”到“物理灵魂”的深刻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AI创造力边界的认知。